时间:2017-10-09 19:22:55
人气:
编辑:腾牛小编
随着时代的变化,在现在这个社会,很多的人都不愿意生孩子,而过自己的二人世界。那么对于这些人,我们称之为“丁克族”,对于这群人,大众的看法是怎样的呢?文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下。
丁克的名称来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、I、N、K的组合--DINK的谐音, Double Income No Kids有时也写成Double Income and No Kid(Kids)。汉语解释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,除了主动不生育,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。
丁克仅从单词字面意义解释,意思是:双收入,没有孩子。那么被动选择不要孩子的就不叫丁克了吗?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,因为被动的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,也可能是经济,个人发展或者家庭等等非生理因素。
因此,最合理的定义是:双职业,能生但选择不生育,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,称之为丁克。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: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,除了主动不生育,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。其次,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--他们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--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。而现实生活中,也正是这些认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体,能够较好坚持自己的选择,并经营与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。
严格来讲,丁克是不能有生育的反悔念头,如果有了生育的念头而反悔的人就不再是丁克!
以下是网友的回答
所有生物的几乎所有行为,都是出于自利。不懂得趋利避害,就不可能作为生命体存活下来。吃饭是自利,睡觉是自利,努力赚钱是自利,谈情说爱生儿育女都是自利。但在我们的常识道德中,自利行为妨害他人或群体到某种程度时,才被指为「自私」。
这个「程度」,也就是自利与自私之间的边界,会因事易时移而发生变化。「吃饱」这种自利行为,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就会成为「自私」;「杀人利己」这种自私行为,在两军对垒时就没什么道德负累。常识道德乃是一种俗约,为了圈定「公认的边界」而存在。我们的道德直觉,通常反映的是当前时代和环境下的俗约。比如屠戮他族、遗弃老人、易子而食都曾大行其道,但今天多数人接受不了。当环境发生突变,已形成的道德直觉会受到冲击,许多文艺作品就是建立在这种冲突之上,比如大逃杀少年派等等等等。
回到问题。无论丁克还是生孩子,都是自利行为无疑。但这种自利能否归为自私?要看权界在哪里。旧时代的宗族社会,没有子女,老人就得不到供养,家族就无法存续和壮大;在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」的俗约中,丁克是自私。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、社会化养老之风东渐,生育被承认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,是个人的自由,无论丁克还是生孩子都不是自私。或有一天,人口膨胀耗尽资源,环境压力过大濒临崩解,那时俗约会改变,生育是自私,丁克不是。或有一天,人类遭逢大难,只剩下星星之火,那么生育是伟大的,丁克是自私。
必须指出的一点是,道德直觉具有惯性,不可能那么灵敏地随行就市。之所以有人提出这个问题、有人争论这个问题,就是因为宗族社会的俗约还滞后在我们的脑袋里啊。
作为一个死硬的坚决不繁衍后代的人,本来觉得要不要小孩就是个人的选择。
但遇到各种“圣母婊“非要把自己标榜得多么高尚,从而喷不要小孩、不喜欢小孩的人是自私不负责任,那就坚决的要反扑,你才自私好不。
正如其它答案所说的一样,这么一个苦难的世界,你有什么权利把你自己的选择强加到一个毫无选择的个体上?好吧,你要说人要选择自己要不要生下来是一个伪命题,这点我同意,但不把痛苦、选择强加到另外一个个体身上,是不是基本的人道主义?
你非要这样做那是你自己的选择,但不要觉得你自己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,什么母性,什么含辛茹苦,什么社会责任。任何人都要为了自己的行为负责,生了孩子你就要养,就跟我拿了工资就要敬业、欠了债就要还钱一样,高尚在哪里?反之,我不生孩子就不用养、我不拿工资就可以混、我没欠债就不用还,我自私在哪里?
被迫因素致使一个人终身不曾生育;
没有生育能力而永久不曾生育的人;
生育能力不足有欠缺而一直不曾生育的人;
终身不曾生育的人出现生育的念头而反悔的。